近年来,学校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,各种观点和方法也层出不穷,尤其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,步伐之大。力度之深令人瞩目。虽然是校内,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一份子,校外必需关注动态和方向,以更好地衔接和融合。近期钟启泉教授的《这些课改基本观点,是中小学改革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》中的几点引起了我的思考。 课程改革的目的,就是更好地关注学生,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成为有政治头脑、有文化基础、有实践能力、有创新精神、身心健全发展的一代新人。这个目标也应该是校外的目标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秉持“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,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”的教育理念,关注学生作为“整体的人”的成长,旨在建构对话、合作和探究的课程文化,努力把一种开放的、民主的、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。从本质上说,这是一次“课程文化”的再造。课堂教学中总是存在某种文化,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,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“文化适应”。因此,重要的问题是,教师应该创造一种什么样的“课堂文化”。对校外课堂而言,更应倡导多元、开放、合作的课堂文化。 建立多元、开放、合作的课堂文化。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,与他人对话,与自我对话,并且通过对话,形成一种活动性的、合作性的、反思性的、反思性的学习方式,亦即形成认知性实践、社会性实践、伦理性实践“三为一体”的学习过程。 |